過去,我們千里迢迢飛到日本,去築地吃握壽司、到函館朝市吃生魚片蓋飯。但四面環海的台灣,漁業資源絲毫不輸日本。當越來越多有心人願意到漁港經營民宿,我們何不「到漁村住一晚」,親身體驗台灣漁村夜晚的悄然靜謐與清晨的繁華美盛?

IMG_9374

    

漁港、海產店、媽祖廟、魚市、造船廠,佐以陣陣海風鹹味,這裡是宜蘭南方澳,在北迴鐵路尚未通車前,是東部與北部兩地區的交通輻輳,曾有過那麼一段花樣年華。那時的南方澳不但是北台灣最大的漁港,人口密度更是台灣第一;全台最貴氣的三尊媽祖:金面媽、玉面媽與珊瑚媽,在小小的南方澳拼場;在電視不普及的時代,一條短街上就有三家戲院,繁華繽紛盛況,少有都市能比。全台各路人馬在這個移民漁村聚集,堪稱「八方風雨會中州」。

媽祖廟與漁港.jpg

如今的南方澳,白日或許仍有些許熱鬧,但如歌的過往,似乎只存在老人家的記憶中。後來一部「南方澳大戲院興亡史」轟動文壇,讓所有曾在南方澳築夢、成長的遊子,再度憶起童年過往。被這本書影響而來南方澳一探究竟的遊客不少,走的卻大部分是「三合一」行程-看漁船、吃海鮮、拜媽祖,短暫的停留,難以體會當年繁榮美勝的生活文化。

當年海洋資源豐富,漁船出海作業多能滿載而歸,辛苦工作後,看電影是居民們對自己的犒賞,這也是為什麼「南方澳大戲院」會成為南方澳歷史鄉愁的代表。然這座戲院已於1971年拆除,隨後改建為「日新大飯店」,在那交通不便的年代,是商旅往來此地的留宿之處。轉眼間40個年頭過去,原有的日新大飯店也已老舊遲暮,就在今年初,這棟老飯店由兩個外地來的年輕人-Yuan與Miki承接下來,重新翻修營運。為了向南方澳大戲院與日新大飯店致敬,他們特別保留了飯店的中文名字,但另外賦予全新英文品牌「The New Days」,是對於未來的期待,也是向過去the old days 致意。希望現在再到南方澳來的遊客,能以「The New Days」為起點,真正去體驗南方澳的美麗。

刻意低調的招牌.jpg  

Yuan與Miki學的是建築,將老房子打掉重練,根本駕輕就熟,但他們反過來克制自己的改造慾望,保留並尊敬這棟建築原有的生命。兩人的共同想法是:旅店不是目的地,而是旅行的起點,乾淨的空間與舒服的床就已足夠。其他能給予的,就是成為一個讓旅客認識並愛上南方澳的開始。

Info
地址|宜蘭縣蘇澳鎮江夏路53號
電話|03-996-2531
網址|www.facebook.com/thenewdays.tw

 

「The New Days」所做的最大保留就是旅店外牆,這寬達 20公尺的立面,幾乎是南方澳街上最大的建物,最後兩人決定保留原有牆面,畢竟經營旅店的目的是希望這裡成為遊客認識南方澳的起點,無需破壞原有的街道景觀。 

外牆立面.jpg

 

簡單舒服的空間是「The New Days」的特色,房間內外不著痕跡的細節,都是深思熟慮後的結果。不從備品商做大量採購,每個單品如毛巾、床單、沐浴乳…都是分開尋找,堅持與理念契合的對象合作。 

房型2.jpg

毛巾與床單等備品均為台灣製造.jpg  

「The New Days」原本就有的中庭,上可承接日光,下與住戶相聞,在此休憩,不知不覺形成另一種深入當地的方式。

中庭1.jpg

中庭2.jpg  


除了提供住宿,「The New Days」也規劃了展場空間 「about:」、圖書室與影片放映室,提供關於南方澳的展覽、圖書、文獻、影像與其他可能的種種。 

about展場空間.jpg

電影放映室.jpg

 圖書室.jpg


「The New Days」提供單車讓住客遊歷南方澳,在媽祖廟、兩個漁港與造船廠、神祕小海灘間閒晃探索,最是適合。

單車租借.jpg  

其他有關本次造訪南方澳與日新大飯店的種種影像

南方澳港邊有著台灣已少見的船錨店,就連其他漁港的船隻也會來此訂做。此外也有小漁港所沒有的造船廠。

小型或觀光漁港已難再見到的船錨打鐵店.jpg

IMG_9512漁港.jpg 

魚市.jpg

南方澳的三座媽祖廟之一,這座是珊瑚媽

IMG_9380

這是金面媽 

IMG_9485

 

The New Days的其他細節 

新空間的標示與舊牆面的保留.jpg

IMG_9401

IMG_9407

IMG_9410

IMG_9424 

IMG_9445

這個手足球桌很厲害,居然是紙做的,而且真的可以玩。不過隨著二樓正式成為展覽空間後,手足球桌也宣告退役囉! 

IMG_9471

飯店內不提供塑膠瓶礦泉水,為環保盡一份心。所以也允許飯店不提供牙刷了吧

備品材質皆以環保做考量.jpg

 

 最後一張照片有點驚悚,慎入!而且文章也比較嚴肅,講一點台灣海洋文化與海鮮文化的問題

-

-

再次聲明,照片有點恐怖,是巴掌大的魚眼睛,不敢看的請快離開

-

-

最後警告,被嚇到我不管喔!

-

-

-

這些是大型魚類的眼睛,竟也能當做食物

IMG_9524

 

早期台灣民眾,特別是漁民,對海洋的態度是敬畏大於利用,可從各地方宗教性質成分季重的海洋慶典尋得脈絡。例如野柳每年在元宵節舉行的「眾神洗港」活動,由野柳保安宮主辦,恭請廟內開漳聖王等諸神,至港中舉行洗港和陸地過火儀式,藉神力洗淨漁港污穢,並祈求漁船揚帆得意。此外,澎湖四面環海,每年一度的「媽祖出巡」,以數十艘的船隻結隊而行,繞行澎湖46個港口,壯觀的場面別具特色。澎湖人透過如此特殊的宗教儀式,表達出對媽祖的虔誠信仰,以及對海洋的敬畏,同時也凝聚了村里間的情誼。上述兩個例子都是因著對海洋的敬畏,藉由宗教來祈求船隻作業平安,滿載漁獲只是附加願望。而台東蘭嶼原住民的「飛魚祭」源自於達悟族的神話傳說,並構成當今達悟族人遵守的社會禮俗規範。在祭典期間中,無論言語、行事都會特別慎重,飛魚祭除了傳承達悟族人的文化之外,本身也蘊涵了對自然環境的尊崇,以及永續生態的概念。台灣早期類似的海洋慶典不勝枚舉,與現代觀念不同,較具有神聖性的思考,而非僅限於物質或是口腹之慾。

台灣在解嚴後開放各式海洋觀光活動,隨之而來的海洋慶典也逐漸與宗教脫離,成為吃吃喝喝式的嘉年華活動,短短20年就造成過度捕撈致漁業資源枯竭的現象,民眾糊里糊塗吃掉了沿海生機而不自覺,貪得無厭的海鮮文化被世界各國所詬病。近年來在專家學者的倡導及漁業署的政策支持下,台灣各地的海洋慶典活動,無論是東港鮪魚季、南方澳靖魚節、台東成功旗魚祭等,雖然在名稱上因品牌經營仍維持原有名稱,但已開始倡導勿過度食用單一漁種,慶典活動內容逐漸被導向「認識海洋、了解漁業、生生不息」的方向,目的就是希望能擺脫台灣只有「海鮮文化」而沒有「海洋文化」的惡名。

就在人們還在大口享受山珍「海味」的同時,有科學研究預言,海洋魚類將在2048年消失,屆時人類將面臨無魚可吃的窘境。紀錄片「魚線的盡頭」(The End of the Line)提醒,只要人類持續過度漁撈,魚類終將滅絕,而「過漁現象」就是當今海洋資源枯竭的背後主因,影片片尾的結語也呼籲了三個應努力的方向:

1.購買前請先問清楚來源、只吃符合永續標準的海產

2.政府應尊重科學、縮減漁船數量

3.以行動支持海洋保護區和負責的捕魚行為

 但維護海洋文化,不僅是減少漁船數量就行,市場供需才真正決定漁民的漁撈方式。漁獵行為自古即有,以前的漁夫稱自己為討海人,意即向大海「乞求」、「討食」,面對當前的過漁現象,他們即便態度謙卑,卻是直接受到衝擊的一群,當我們譴責當前的漁業行為時,是否更應深入地思考,究竟是什麼原因擴大了魚類需求的市場? 

民眾或有疑問:這是叫我們別再吃魚了嗎?台灣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在自己的部落格上提到,吃魚無罪但需有所選擇,有生態顧慮的不吃,如吻仔魚、鯨鯊、珊瑚礁魚類等;採捕方法嚴重危害海洋生態的不吃;稀奇古怪的不吃,如深海睡鯊、曼波魚(翻車魚)等。認識魚、認識漁業,是海島子民的基本常識,讓我們懂得有所選擇,不僅關係到自己的健康,也關係到採捕者的方向,更關係著我們將擁有怎麼樣的海洋。

台灣四面環海,海鮮是大海賜給島民最天然的美味食物,40 年前幾乎沒人認為海洋資源終有枯竭的一天,如今大多數近海漁區的漁業資源已消失90%以上,我們卻一直用最低層次的腸胃來對待我們的海洋環境。號稱海島國家的台灣,多數民眾吃遍海味,卻不曾去了解海洋。

好在還有年輕人願意到南方澳經營民宿,讓我們有機會進一步了解海洋文化與漁村生活,而不是只有吃吃喝喝。這次去的太匆促,下次我要多待幾天,深入聽聽南方澳的海洋故事。

 

(文章為本人分別於"文創Life"與"漁業推廣月刊"刊登之兩篇文章,因題材相關,在此合為一篇)  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Claire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