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MG_9121.jpg  

城市的紋理及樣貌,反映其歷史脈絡與風土民情,空間形構則塑造出不同的城市印象。不同族群交融的臺北,在不同時空背景下,因著一波波的移民遷入,成就了如今的多元文化風貌。

柑仔店.jpg  

 寶藏巖正是一個這樣的移民聚落,過去是一個不存在於臺北紙本地圖和行政區域的地方,也曾是臺北最具規模的違建區,步行至繁華熱鬧的公館商圈不過五分鐘光景,卻因位置隱蔽,多年來自成天地。這些斑駁老舊的違建房舍,刻劃了數十年來不同時期、不同移民的生活記憶,在高度開發的臺北都會區裡,不但保存了某種昔日台灣生活的時間面貌,如今更成了藝術家們靈光謬思的滋養花園;現在不但是是臺北市第一座歷史聚落,同時在2006年成為《紐約時報》筆下,最值得造訪的台北景點,更是全台灣獨一無二、無法複製的社區藝術村。

IMG_9073.jpg

    

昔日違章建築     多元族群文化的點滴融合

1949年,隨國民政府來台的軍人及家屬,因無祖產與土地,便在許多閒置的公共用地搭建簡陋房舍,求一棲身之所。寶藏巖因鄰近自來水廠、新店溪畔等地利之便,成為這些政治移民遮風避雨、再起家園的地點,這也是聚落居民多為退伍榮民的主因。

IMG_9147.jpg

IMG_9176.jpg

IMG_9099.jpg

寶藏巖聚落的屋舍,幾乎沒有一間是方正格局,也沒有相似的兩間房子。原本只以木材、鵝卵石搭建的簡單屋舍,雖著聚落人口增加,也歷經數次翻修與擴建,變得越來越有規模。只是山區土地面積有限,居民各自「因地制宜」的結果,形成寶藏巖今日蜿蜒曲折的聚落動線。  

IMG_9196.jpg

IMG_9091.jpg

 後來隨著外籍新娘移入,加上外縣市移民北上打拼就學,寶藏巖也逐漸成為中南部或花東原住民來臺北所選擇處所之一,讓原本以榮民為主而興起的聚落,走向族群混融的多元文化形式,這些持續進入的移民卻讓寶藏巖有了不斷變動的文化史,不同的族群在這都市的角落紮下自己的根。 

門牌.jpg

1980年代開始,臺北市政府開始計劃全面拆除寶藏巖社區,後因社運團體奔走, 2004年由臺北市古蹟暨歷史建築審查委員會審查通過,認定寶藏巖歷史聚落為「歷史建築」。與一般眷村聚落不同,寶藏巖的特殊之處,除了是戰後違建聚落之代表,更因它「非正式營造過程形成的自然聚落,風格獨特且無法重現」之特色,更顯其獨特珍貴之處。 

IMG_9087.jpg

 

 今日藝術山城    都市邊緣的現代桃花源

目前的寶藏巖聚落,在2010年由臺北國際藝術村團隊正式進駐營運後,有了不同的定位與風貌。原本老舊的屋舍,在不改變原有結構與外型下,給予補強及翻修,同時讓國內外各類型的藝術家進駐,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,讓寶藏巖呈現另一種歷史與藝術交織出的新風貌,成為一座社區美術館。 

IMG_9130.jpg  戶外裝置藝術.jpg  

在藝術家的妝點與大師的擺陣下,近幾年「寶藏巖國際藝術村」聲名遠播,逐漸吸引遊客來此走訪,有了以藝術為本的商機後,第二代居民逐漸回流,並與藝術村合營咖啡店或柑仔店,讓聚落能有永續的自主經營能力,遊客到此也能感受不同以往的寶藏巖聚落日常體驗。 

室內展覽空間.jpg

室內裝置藝術.jpg

IMG_9080.jpg

IMG_9086.jpg  

像是封存光陰的琥珀,寶藏巖保留了過去數十年來台灣族群文化和都會發展的縮影,它沒有合理的結構,卻在歷史不經意的安排下,成為一幢幢耐人尋味的風景。到此遊覽,除了拍照打卡,不妨多與當地居民互動,聽這些老伯伯老太太話當年。畢竟,蜿蜒崎嶇的不只是寶藏巖聚落的地貌,百年來居民們喜怒哀樂的起落人生,才是最饒富興味的景致。 

寶藏巖國際藝術村

地址|台北市汀州路三段230巷14弄2號

電話|02-2364-5313 

 

泰國藝術家Alex Face的牆面彩繪,畫筆下的兔子寶寶,代表了人脆弱與渴望愛的內心世界。   

壁畫兔子.jpg

 

「黃色椅子計畫」邀請6位設計師為公共空間量身訂製座椅,人氣最高的《登寶座》,可俯瞰台北市景,成為遊客拍照的熱門地標。 

登寶座.jpg   

「Fortune CooKiss」座落於寶藏巖最上方的制高點,這對黃色椅子,如同幸運餅乾一般充滿著戀人絮語,當中只能容下一對戀人,兩人可以藉由這一對黃色椅子之間的關係,或坐或臥、既開放又隱密地遠眺河岸。

幸運餅乾.jpg  

為預防遊客誤闖民宅,藝術村貼心在住戶周邊掛出標示。這些精心設計的「藝術門牌」所吸引,紅色的門牌標注著住戶的姓氏及生命故事。

門牌2.jpg  

 本文同步刊登於Les  iles雜誌

arrow
arrow

    Claire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