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中南屯萬和宮一帶,古稱「犁頭店街」,是台中地區最早開發的地區,因過去聚集許多專製農具的打鐵店,品質優良的「犁頭」很受農民歡迎,故得名。這曾為「台中第一街」的南屯老街,有家創立於1866年的百年老餅舖「林金生香」,專賣古早味大餅、喜餅、綠豆椪、餞龕糕、狀元糕、麻芛月餅…等,因著國定古蹟萬和宮媽祖廟,許多與廟會、祭祀活動有關的糕餅生意,動輒上百斤的訂單,成就了林金生香的百年基業。
多年來「林金生香」店名一直引起許多遊客的好奇心,究竟是林金生-香餅店?還是創辦人名叫林金生香?經店主解釋,最開始的店名叫做「金生香」,商標前有個「林」字,外面加上個圈圈以表經營者的姓氏,有天「林」字外的圈圈掉了下來,沒修繕的結果,將錯就錯變成了今日的「林金生香」餅行。
老店第一代時期因物資缺乏,僅經營製麵項目,直到第二代才開始將版圖擴及糕餅事業,當時以「麵龜阿塗」之名走紅。現已80幾歲的阿嬤林童換為第三代,掌門期間將餅店事業帶到顛峰,到第四代時,開始進入大眾消費市場,客源也越來越多元,並累積許多熟識的老客戶。
但隨著時代演進與飲食西化,這類古早味糕點已不再是現代人的生活點心,許多年輕人以為漢餅僅為婚嫁祭祀所專用,甚至把廟宇內用來祭祀的紅龜糕當成是無法食用的樣品。面對逐漸式微的糕餅文化,第五代的林宜勳與夫婿林玉凡在接班時立刻遇到轉型陣痛期,擁有企管碩士的兩位年輕人,雖然想導入現代化管理,但面對的幾都乎是阿嬤的老客戶,需求百百款,就連店內的老師傅、老員工也都有相同狀況,一個說不通就「叫你阿嬤來啊」。
老味道、老形象、老派經營方式,曾創造出引以為傲的老招牌,後來卻變為枷鎖,成了離開南屯就無人知曉的地方餅店。林宜勳認為轉型勢在必行,首先在包裝與尺寸上做改變,以小巧討喜的形象進軍百貨通路與網路,首次出擊便獲得市場極佳反應。接著是研發新口味,既要維持原有漢餅風,也希望加入地方食材特色,於是林宜勳將台中特有的「麻芛」與糕點結合。麻芛是黃麻的嫩芽與嫩葉,老一輩的台中人時常將麻芛入菜,煮成「麻芛湯」等各種菜色,可謂台中特產。麻芛的味道接近青草氣味而略帶苦味,類似日本抹茶風味,很適合加入糕點。而這樣的新口味,也讓林金生香的糕餅事業邁入新時代。
但林宜勳與林玉凡兩夫妻所做的老店革命,不只在口味與包裝下功夫,他們將門市遷至對街,把阿嬤守護了數代的老店建築,重新裝潢成新式下午茶館,「研香所」因此誕生。乍看以為是茶藝館,又有點咖啡店的氛圍,但所有的飲料,都是沿著林金生香的糕餅做搭配,可說是吃糕點、配飲料的新式下午茶館。
說是新式下午茶,茶館內卻處處能清楚見到百年老店所留下的痕跡,光是外觀立面,就刻意保留了清式閩南與日式文藝復興兩種建築風格。進入店面,還能清晰見到摻有米糠、稻草桿與石灰的土角厝牆面。此外燈罩由老蒸籠所改裝,打牆時意外發現的老式陶燒水管…店內許多細節都保留了老店故事,是非常精采的空間。
↑ 同一個店面空間,左邊紅磚牆為閩南式建築特色,右邊牆面為混米糠土角厝,除了見證餅店百年歷史,也展現台灣不同時期的建築特色。
↑傳統蒸籠改造而成的燈罩,換個身分繼續守護後人。
↑現今社會已難得一見的陶製瓦燒水管,翻修時意外發現,便被刻意保存下來。
「研香所」的台式下午茶,除了搭配傳統漢餅,也有麻芛戚風蛋糕等時尚點心,比起日式抹茶蛋糕毫不遜色,且多了青草香氣,不甜不膩,十分美味。但飲料搭配上,暫時無法讓顧客自由選擇,雖然店內所提供的茶飲與咖啡豆,都選擇高品質高成本的供應商,但如果搭配不良,有可能會讓糕點的美味減分。例如傳統滷肉大餅就不太適合配咖啡,但與烏龍茶做伙則大大加分,因此建議聽從店家建議選擇套餐,以免自己胡亂搭配,反壞了糕餅的好口味。
「很多人租老屋做店面,建物本身與業者無關;但我們是真正生活、營運的空間,聊的是我們家自己的故事。」林金生香也與旅行社合作導覽,讓遊客走完老街、做完DIY,再進老屋品嚐有著百年內涵的餐點。這百年糕餅文化,也在第五代接班人的努力轉型下,展開了新的一頁。
地址:台中市南屯區萬和路一段59號
電話:(04) 2389-9857
↑早年騎樓亦被刻意保留下來成為店內空間
↑最早期的大烤箱置於二樓,現仍能使用,但念及歲數與珍貴性,便讓其退休養老。
(本篇同步刊載於國泰世華尊榮季刊第39期,部分照片由本篇攝影PJ拍攝)
留言列表